追踪|政协委员观点:学英语对中国教育质量造成毁灭性影响
一、从教育资源分配的角度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学习英语确实占据了不少的教育资源。从师资方面来看,大量的英语教师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耗费了许多教育资源。许多学校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引进外教也需要不小的开支。在课程设置上,英语课程贯穿了学生学习的多个阶段,从小学到大学,这使得学校在教材编写、课程安排等方面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例如,小学生每天除了语文、数学等主科外,还要花费至少一个小时在英语学习上。这就导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其他学科的教学时间相对被压缩。语文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研读时间减少,科学实验课程的课时也被削减,整体上造成了教育资源在不同学科间的失衡。如果过多地把资源倾斜到英语学习,可能会使本土文化和其他重要的学科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本身就相对匮乏,过于强调英语学习可能会让原本就薄弱的学科教育更加落后,如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减少,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二、从学生学习负担方面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英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考试体系的压力下,学生需要不断地记忆单词、语法,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有各种英语早读、课后英语兴趣班。到了中学阶段,英语考试的难度和频率不断增加。像高考、中考这样的升学考试中,英语所占的分值很高,这就迫使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英语学习上。每天背诵单词就占据了他们课余时间的一部分,而英语语法的学习又需要反复的记忆和练习,这使得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被进一步挤压。例如,很多学生为了提高英语成绩,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或者在晚上熬夜做英语习题,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而且很多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但最终的成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大学毕业后真正能流畅使用英语在国际化环境中工作的人只是一小部分,从这个角度看,学生之前为英语学习付出的巨大努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回报,反而增加了学习的疲惫感和焦虑感。
三、从本土文化传承角度
学习英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土文化传承产生影响。在语言学习中,语言和文化的传承是紧密相连的。当学生们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时,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可能会减少。汉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传统哲学思想的深邃等。可是现在很多学生对英语的重视超过了对汉语的钻研。比如在一些高校,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把很多课余时间用于背单词、做阅读练习,却很少有人会去参加关于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一些传统的民间技艺、民俗文化因为缺乏传承者而面临消失的危险。我们在国际舞台上传播本土文化的时候,如果没有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仅仅依靠英语去推广中国文化,只能做到表面的传播,而无法传达文化的精髓。像在一些文化交流活动中,对中医文化的推广,由于中医师没有深厚的语文功底,无法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中医的辩证论治思想,导致国外受众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解存在偏差。
四、从全球化背景下汉语的发展角度
在全球化的今天,汉语自身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而过度重视英语学习可能对汉语发展并非完全有利。一方面,汉语国际地位的提升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汉语自身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推广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英语,相比之下汉语作为母语的教育推广显得有些不足。例如,在国际学校中,英语课程的种类繁多,从商务英语到旅游英语,应有尽有,而汉语作为外语的课程却没有那么丰富和完善。过度使用英语的一些表达方式会影响汉语的纯正性。在一些网络流行语中,“欧巴”“酱紫”等带有英语的词汇大量涌入汉语体系。虽然这些词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形式,但如果这种现象过于泛滥,会影响汉语的传统语法和词汇发展的内在逻辑。汉语内部不同的方言文化也因为英语学习等外力的冲击而受到干扰,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语种的保护和传承面临更大的挑战。
结尾问答
1. 我们如何在不过度强调英语学习的前提下,又能保证国际交流的能力?
2. 针对学生英语学习负担过重的情况,有哪些具体的调整政策可以出台?
3. 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平衡英语学习和汉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英语在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提出这些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完善教育的整体规划,而不是完全否定英语学习的价值。